和县概况
2023-12-12 14:02:41   |  浏览量:2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县域面积1313平方公里,辖9个镇,人口54万(常住人口41.3万)。和县县情,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和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置历阳县。公元555年,南梁、北齐在此议和,遂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天门山、陋室等历史文化遗址列入中小学教科书。唐代诗人张籍、宋代歌豪杜默、明代诗人戴重、清代画家戴本孝等都是和州人。和县哺育了当代草圣林散之,养育了奥运会上我国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

和县是中国蔬菜之乡。依靠“青山绿水到江沿,土地一半是良田”的生产环境,秉承“精耕细作、坚韧务实”的农耕文化,走出了一条绿色蔬菜发展之路,2013年被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全县现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年产各类优质蔬菜100多万吨,产值超25亿元,销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素有“北寿光、南和县”、“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菜园子”之美誉,2016年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县是滨江产业新城。和县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拥有41.6公里长江岸线,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按照“大江北”的发展理念,依托毗邻南京的发展优势,构建了工业“一区多园”、农业“一园多区”发展平台,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县城特色产业集群,连续十四年获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表彰。

和县是生态休闲胜地。和县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坐拥天门山、鸡笼山、如方山等三座历史名山,香泉湖、半月湖、如山湖等三个风景名湖,现有鸡笼山-半月湖、香泉旅游区2个4A级景区,霸王祠、林海生态园、台创园嘉年华、陋室镇淮古街、功桥茗闻天下旅游区5个3A级景区,以及4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9 个省级美丽乡村、27个市级美丽乡村,是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国家园林县城、安徽省文明县城和安徽省森林城市。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2011年划归马鞍山市,现和县属安徽省马鞍山市,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队长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朱慕萍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