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地处皖东南,为宣城市政府驻地和唯一市辖区,是沪苏浙产业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过渡带。全区下辖17个乡镇(其中,3个标准集镇,1个扩权强镇试点镇)、9个街道(其中,飞彩街道、金坝街道委托宣城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和2个省级开发园区(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585.15平方公里,总人口86.06万。 宣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宣州历史相沿2200多年,始称“爰陵”,汉初改称“宛陵”,隋代易名“宣城”,自古以来均为历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撤市设区,更名为宣州区。自古有“江南名邑上郡”之称,享有“江南诗地”和“圣贤聚地”盛名,吴楚文化、徽文化、宣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融合于此,谢脁、李白、韩愈、白居易、苏东坡等古今名家曾荟萃于此,宣籍梅氏、贡族、施门、沈氏等望族人文蔚起于此,“诗山”敬亭山、“江南名楼”谢朓楼、宋代广教寺双塔等人文胜迹辉映于此。
宣州,区位交通优势好。宣州毗邻苏浙沪,东距杭州市240公里,南距黄山市198公里,北距南京市194公里,距合肥市213公里,近代有“宁芜之屏障,徽杭之项背”之评。随着近年来的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皖赣、商合杭铁路交汇于此,沪渝高速、宣南铜、宁宣杭、溧广高速穿境而过,水阳江、青弋江直通长江,芜申运河通江达海,尤其是芜宣机场通航运营,宣州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逐步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宣州,资源丰富环境优。宣州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南部低山广布,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圩区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境内已探明矿藏30余种,野生动物近百种,耕地面积83万亩,水面54万亩,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0%,森林覆盖率达34.74%,为国家商品粮基地、淡水鱼生产基地,特产水东蜜枣、敬亭绿雪茶、宣木瓜、水阳河蟹青虾等,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宣州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坚决守好绿色发展底色,先后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宣州,经济发展后劲强。近年来,宣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以“项目建设会战年、社会稳定攻坚年、作风建设深化年”为抓手,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坚持招大引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全面掀起“三个聚焦”工作热潮,采取一切措施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连续六年获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2亿元、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5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