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概况
2023-12-13 14:13:16   |  浏览量:2

共青城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北倚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地庐山,东邻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国家级赣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中间节点城市,现辖三乡两镇一街道,面积3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万,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这是一座创业之城。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者响应党的号召来此垦荒创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共青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用青春和汗水在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完成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蜕变,建起了一座新城。 这是一座荣耀之城。胡耀邦同志两次亲临、三次题词,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等近百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1993年4月,胡锦涛同志视察时指示“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2009年9月,李克强同志视察时要求“继续大力支持共青城发展,使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宏伟目标变成生动的实践”。 这是一座青春之城。2010年9月设市,是全国最年轻的县级城市之一。团中央不仅为共青城授牌“全国青年创业基地”,还将共青城作为“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和中国青年APP创业大赛总决赛”的永久举办地,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汇聚于此。已建成高校共9所,2020年大学生近10万人。未来3-5年,还将以大学城、职大园为依托,形成“2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的规模,成为全国大学生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 这是一座生态之城。共青城有“水秀山清,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这里山、水、田、城各占四分之一,六大公园、42公里马拉松赛道、52公里滨水岸线、200公里健身步道竞相铺展,呈现出“六园相连、九水相通、堤路结合、城景相融”的生态画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43%,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和“空气长寿素”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80000个/cm3。饮用水源地庐山西海每年都有桃花水母出现。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白鹤观赏地;这里正在建设投资20多亿元的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着力打造“远看像森林,走进是公园,生活在乐园”的绿色生态家园。

这是一座希望之城。2008年8月,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团中央成立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常态化协调解决发展难题。2013年7月,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决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先导区。2014年7月,列为省直管试点县,赋予设区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16年6月,列为国家级赣江新区的四大组团之一。2018年3月,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前,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我们正牢牢抓住赣江新区建设机遇,以“做强产业、聚集人气、激活双创、促进统筹”为基本思路,坚持“开放走在最前沿、服务抢占制高点、产业聚集中高端、城市创建绿富美”,建设“活力共青、实力共青、美丽共青、幸福共青”,把共青城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璀璨的鄱湖明珠,加速成为全国青年心中向往的圣地。2020年,共青城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7.6亿元,增长36.3%,增幅全省第一;GDP、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均位列九江市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和九江市前列。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基金小镇为龙头,人力资源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产业园蓬勃发展的“一镇五园”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未来的共青城将成为昌九之间新的经济“增长极”。这里营商环境优良,获评江西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入选全国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县”。2021年,共青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增长9.2%;财政总收入增长50.5%,率先在九江市突破50亿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省第18位,增幅九江市第一;外贸出口总量位列九江市第二,多项经济指标位列省市第一方阵。获评全省和九江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先进县(市)。2022年,共青城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85亿元,增长4.7%;财政总收入60.95亿元,增长7.6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7亿元,增长8%,总量、增幅均进入全省前二十、稳居九江市前三;外贸出口71.43亿元、列九江市第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56万元和2.26万元,分别增长4.8%和7.4%。

共青城位于江西省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 西邻长沙、武汉,东傍鄱阳湖,南接南昌,北依九江,距南昌、九江均为50公里,坐享两大繁华城市的双重辐射。毗邻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沿鄱阳湖湖岸线长50公里,素有“鄱阳湖畔的明珠、京九线上的名城”之美称。地理坐标为北纬29.19′,东经115.58′。交通网络发达,商业辐射面广,是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和回报率的商业交易中心。植物资源 现有林业用地总面积6016.8公顷,其中公益林面积644公顷,商品林面积5372.8公顷,森林覆盖率19.24%,活立木蓄积量29.1万立方米。有国家级森林公园0个,省级森林公园0个。我市辖区内自然保护地有珍珠湖省级湿地公园、南湖省级湿地公园、南湖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上述自然保护地区域内的湿地面积共计3410.8公顷(其中:珍珠湖省级湿地公园湿地面积79公顷、南湖省级湿地公园湿地面积1694公顷、南湖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1637.8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6.4%。土地资源  共青城地处亚热带过渡地带,水热条件较丰富,化学物理风化作用比较强烈,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还有水稻土、黑色石灰土、黄棕壤、潮土等。全市各类土地规模为:农用地1.9021万公顷;建设用地0.5627万公顷;未利用地0.4068万公顷生物资源  根据共青城珍珠湖省级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和野生脊椎动物调查报告,珍珠湖发现维管束植物103科265属357种,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7 目67科153属204种;根据共青城南湖省级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和脊椎动物调查报告,南湖发现维管束植物87科247属418种,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6目53科153属128种。每年到南湖越冬的鸟类有4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等 4 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小天鹅、白琵鹭、白额雁、白枕鹤、白腹鹞、灰鹤等 6 种。

1955年98个上海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的到达江西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 鄱阳湖畔、庐山南麓这片他们将为之奋斗的土地,没有房屋,先搭建茅棚;没有粮食,就开垦荒地。40天后,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前往看望,并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为他们题写社名"共青社"。从那天起,这里的名字便是"共青"。1957年,德安县下放了一些机关干部到金湖乡创办垦殖场,把"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为德安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总场设在金湖,共青社全体人员迁往该场。到1969年德安县实行场社分家,将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先后发展了板鸭及羽绒业等。<“文革”>期间,共青人仍没放弃发展经济的努力,共青垦殖场开始试产面向香港市场的板鸭,很快达到年产十万只的能力。70年代初,凭着几十件羽绒背心,共青城催生出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让中国的"鸭鸭"成为世界的朋友。1978年9月26日,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听取了共青代表的汇报,欣然提笔命名"共青垦殖场"。198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高兴地题赠"共青城"这个新名字。1990年4月15日胡耀邦安葬于此。1992年,江西省政府为加速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城开放开发区。1993年4月1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胡锦涛视察共青城时提出的:“要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发区”。1994年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台商投资区。1995年3月1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共青城。亲笔写下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八个大字,对共青人的努力深表赞许。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在共青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关怀。2002年共青城的行政体制得到理顺,行政级别升格为副厅级,并赋予政府职能,为共青城的经济发展解除了“行政壁垒”。共青城被确定为九江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副地级局委)。2007年4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亲临共青城视察,要求江西省要建设好、管理好共青城。2008年8月,江西省政府联合团中央成立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常态化协调解决发展难题。2009年9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共青城,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的宏伟目标,变成生动的实践。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民政部批复江西省设立共青城市。11月,江西省政府根据批复精神,正式下发《关于设立共青城市的通知》:同意将德安县茶山街道办事处、甘露镇、金湖乡,永修县江益镇和燕坊镇坪塘村、燕坊村,星子县苏家垱乡、泽泉乡划归共青城市管辖,设立县级共青城市。2013年按照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科学规划并加快建设南昌 九江、共青城先导区”指示精神,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的指导意见》,省鄱湖办与九江市政府、共青城市政府编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先导区建设总体方案》。10月31日,省政府批复了该方案,根据该方案,江西将在共青城先导区开展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这一地区科学发展。2014年5月28日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在共青城市等开展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自2014年7月1日起,共青城市将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运行,为省直管市。2014年12月26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共青大学城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确定首批进驻共青大学城。按规划,共青大学城总投资50亿元,占地6500亩,校园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370万平方米,同步建设医院、中小学、体育馆、影剧院、公交站、购物中心、慢行游步道等配套设施,将是一个“水在城中、校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园林高校区。2016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列为国家级赣江新区的四大组团之一。鄱阳湖畔、长江之滨,南昌九江两城之间将矗立起一片国家级新区,成为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点。赣鄱大地的发展升级由此注入了强大的国家动力,赣江新区是中部地区第2个、全国第18个国家级新区,范围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区、新建区和九江市共青城市、永修县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465平方公里。2016年6月8日,共青城市正式接管苏家垱乡和泽泉乡,两乡总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约4.8万人。2018年2月28日,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0年,共青城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7.6亿元,增长36.3%,增幅全省第一;GDP、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均位列九江市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和九江市前列。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基金小镇为龙头,人力资源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产业园蓬勃发展的“一镇五园”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未来的共青城将成为昌九之间新的经济“增长极”。这里营商环境优良,获评江西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入选全国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县”。2021年,共青城市财政总收入在九江市率先突破50亿元大关,全年共实现财政总收入56.64亿元(上划中央收入29.02亿;上划省级收入6.72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亿),增幅50.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0亿,总量位列全省第18位,比上年前移6位,位列九江市第4位,比上年前移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18.1%,全省第三,与去年持平。工业税收入企稳回升,出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工业税收收入2.81亿,同比增长10.18%。2022年,共青城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85亿元,增长4.7%;财政总收入60.95亿元,增长7.6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7亿元,增长8%,总量、增幅均进入全省前二十、稳居九江市前三;外贸出口71.43亿元、列九江市第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56万元和2.26万元,分别增长4.8%和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