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概况
2023-12-13 14:20:22   |  浏览量:1

武宁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中游,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辖18个乡镇、1个街道和1个工业开发区,总人口为40余万人,国土面积3507平方公里,属江西省第四大县。 武宁区位独特,交通便利。 武宁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西海之滨,介于国际名山庐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之间。又处南昌、武汉、长沙三大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之内。大广高速公路纵贯县域南北,永武高速公路横跨县境东西,3-5小时车程即可到达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福州等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十分便捷。 武宁历史悠久,人文昌盛。  武宁在商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为艾侯领地,故有古艾之称,正式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武宁融库区、老区、山区、林区为一体,人文厚重,民风淳朴。历史上陶渊明、柳浑、苏轼、黄庭坚、周濂溪、盛文郁等名人雅士曾在这为官、游览、隐居。今有十余万武宁儿女从事装饰行业,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创办装饰公司2000余家,打造出星艺、华浔、名匠、三星等一批闻名全国的装饰公司品牌,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授予“中国装饰之乡”称号。武宁还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打鼓歌、采茶戏、戏社火等一批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宁生态优良,资源丰富。武宁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县林地面积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04%,森林蓄积量1452万立方米;全县大小河流603条,水域面积289.23平方千米。已发现野生高等植物1638种,野生脊椎动物324种。全县现有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生态保护区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30多种,其中煤、钨、锑、钒、大理石、石灰石、瓷土为主要矿种,储量巨大。地热温泉资源众多,分布广泛。优质米、名贵中药材、特种水产、香菇、板笋、茶叶、猕猴桃等名、优、特农副产品久负盛名。 武宁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武宁北部为绵延起伏的幕阜山脉,南部为崇山峻岭的九岭山脉,七百里修江从中自西向东贯穿全境。“两山一水”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武宁自古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更是在武宁境内形成了奇峰深谷,高峡平湖,怪石嶙峋,洞天地府,飞瀑流泉的壮丽景观,造就了武宁的钟灵毓秀,2007年温家宝总理前来视察,欣然命笔:山水武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山有水,山环水绕的武宁城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平安县”、“全国文明县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中国最美小城”50佳。 武宁产业兴旺、特色鲜明。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武宁紧紧围绕“生态强县作示范、绿色崛起勇争先”总体战略,聚焦“绿色产业集聚区、开明开放创新区、生态文明典范区、城乡融合标杆区、幸福生活样板区、县域治理实践区”“六大定位”,推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四个创建”,绿色光电产业、大健康产业、矿业循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产业、智能家居产业、数字经济产业“1+3+2”六大生态工业、突出休闲养生的生态旅游业、突出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等等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县工业园先后被授予江西省节能灯产业基地、江西省绿色照明高新技术示范园、江西省绿色广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绿色光电产业成功入选“江西省首批工业示范产业集群”,武宁因而被誉为“灯饰之乡、光明之城”。旅游业已初步形成湖岛观光、山岳避暑、峡谷漂流、温泉洗浴、溶洞探险、宗教朝觐、农庄体验及休闲娱乐等八大类产品体系,是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旅游产业园区县。

武宁,商代为艾侯领地,春秋战国先后属吴国、越、楚。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秦灭楚,艾属秦。汉景帝三年(前154)析艾置海昏县,武宁属海昏。东汉建安四年(199)析海昏置西安县,县治设今武宁石渡乡西安里,武宁建县由此始。晋太康元年(280),改西安县为豫宁县。南朝陈永定三年(559),于豫宁县立豫宁郡。隋开皇九年(589)撤豫宁郡,豫宁并入建昌县。唐代,武宁地域辽阔,称为“望县”,旧志载“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长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710)改武宁为豫宁县,县治迁甘罗村,即今武宁石渡乡新华村,俗称新县。天宝四年(745)县治迁玉枕山,俗称老县城。宝庆元年(762)避代宗讳,豫宁仍改武宁。此后迄今未变。贞元十六年(800),观察使李巽为免除邑人赋税劳役之苦,奏分武宁西八乡置 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地域。宋代,人文昌盛,旧志载人口126949人。绍兴元年,邑人陈公显于柳山建书院,培植族姓子弟。城乡私塾设置普遍,尊师重教延师课读成为风尚,从兹代代相袭。武宁历代中进士94人,宋代有63人,其中,罗溪廉村叶姓9人,横路冷姓11人。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置宁州,辖武宁、分宁两县。大德五年(1301)以分宁为宁州,武宁直属隆兴路。明清两代,武宁属南昌府。行政区划明代为九乡五十四都,清代改都为里,有九乡三坊五十一里。清道光年间,全县有16街13市,市场较为繁荣。史料记载,年产夏布20万匹,土陶瓷器70万件,土纸2000余担,油纸伞15000把;清末宁红茶驰名中外,外国商人到武宁贩茶或兴办茶庄,鼎盛时期年产120万斤,有茶庄17家,茶工2000余人。民国时期,1911年,武宁属浔阳道。1926年废道,武宁属省辖县。1932年,属第十三行政区,区治设武宁;1942年,属第九行政区,专署驻武宁,1949年移驻九江。土地革命时期,武宁北部山区船滩、东林、南岳、温汤、大洞、泉口、横路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苏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5。1949年5月30日,武宁解放。9月20日,武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属九江分区行政公署。1955年3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6 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70年,因建柘林水库,县城迁现址南市岭。全县柘林水库水淹面积206.4平方千米。1981年3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九江市人民政府。1992年8月,罗坪乡撤乡建镇。随后,全县有8个乡相继撤乡建镇。2002年1月,撤销南岳乡,并入船滩镇,撤销伊山乡并入宋溪镇。2003年12月,撤销黄段镇、严阳乡、南市乡并入新宁镇,镇政府迁黄段;于原新宁镇辖区设豫宁街道办事处。2003年10月,县工业园更名武宁万福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面积26平方千米。2009年,启动5.02平方千米新城区建设,拉开“一河两岸”城市框架,城区规划面积扩展至25.1平方千米。

武宁野生动物资源有毛之属25种,羽之属43种,鳞之属29种,介之属9种,虫之属41种。全县现存森林野生动物46种,其中,兽类17种、鸟类15种、两栖爬行类14种。拥有草本和木本植物6000多种,其中名贵树种200余种。已查明野生植物资源有果之属39种,木之属113种,竹之属19种,花之属58种,草之属41种;药材类有370余种。水生动物有鱼类鲤形目48种、鲈形目10种、鲶形目5种、鳗鲡目2种、鲑形目2种、刺鳅目2种、鳢形目2种、颌针鱼目、合鳃目各1种等73种;虾类有沼虾(青虾)、长臂虾;软体动物鳃类有园背角无齿蚌、背角无齿蚌、河蚬田螺和桃花水母,两栖动物有刺胸蛙(石鸡)、中华鳖和乌龟;水生植物有莲藕、荸荠、菱角、芰芭,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菹草、苦草、水浮莲、水葫芦、水浮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