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是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九江市西部,修河上游,地处幕阜山与九岭山山脉之间。是(赣、湘、鄂)三省,(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平江、通城、崇阳、通山)九县的交界处;三个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的中心点,距九江市210km,距南昌市约200km,距南昌市昌北机场180km。大广高速南北向穿越县域东部,境内省道柯龙公路与大广高速挂线相连。修水向西可达长沙市、武汉市,向东可达南昌市、九江市。 东西向横贯修水境内的修平高速于2017年1月正式通车,是赣湘(江西—湖南)两省的重要通道,起于修水县庙岭乡G45大广高速公路,终于江西省修水县与湖南省平江县交界的大洞里。东连G45大广高速(武宁县至吉安市段),西经湖南省规划的(平江县至怀化市)高速公路(平江县至益阳市段)对接京珠高速公路,是一条新增的省级重要交通要道。修平高速线路全长80.1公里,共设四个互通(庙岭枢纽互通、杭口互通、渣津互通、大桥互通)、1个服务区(马坳服务区)。 大广高速修水南互通暨黄庭坚大道改造提升项目是连接修水城区与G45大广高速的交通要道,于2022年12月底正式通车。该项目顺利竣工并通车,极大改善了修水的交通环境,提升了修水城市形象,对修水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土壤资源。修水是个比较典型的山区县,以山为主,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境内四周群山环绕,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均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中、低山占总面积的65%,高丘占总面积的20.5%,低丘占总面积的13.5%,河谷阶地仅占总面积的1%。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向东北倾斜,略如碗状。全县土壤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混质岩、红砂岩、石英岩、紫色沙砾岩、碳酸盐岩类等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及河积物等。按土壤普查,土类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水稻土、石灰石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紫色土8类。亚类有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紫色土、山地草甸土、棕色石灰石土、潮土、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11类,44个土属,140个土种。二是气候资源。修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霜期比较短,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境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2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8%。大于10℃期间的日照为1254小时,平均每天有5.6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6%。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3—17℃。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在27—28℃。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3—4℃。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25℃。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最早为10月24日,最晚为12月15日。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中旬,最早为2月15日,最晚为4月8日,年平均无霜期247天,最长为289天,最短为22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以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4—6月降雨集中,多年平均为700—800毫米,占全年47%, 10—12月为140—190毫米,占全年10%。三是水资源。修河是境内主要水系,修河及其11条支流,流贯全境。修河发源于幕阜山东麓,上游又称渣津水,汇合司前水,大桥水,东港水,东津水,山口水,北岸水,杭口水,奉乡水,安溪水,三都水等,蜿蜒曲折,呈树枝状分布,向中心河谷辐合。在曾家桥起称修河,向东北出境,流经武宁、永修,在吴城汇合赣江后注入鄱阳湖。西部汨罗水,发源于黄龙,经水源、大桥和湖南平江,注入洞庭湖。四是生物资源。修水县是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农作物资源极其丰富,主要农作物有15种。水稻(包括早稻、中稻、一晚、二晚)品种350个;旱地粮食作物有红薯、小麦、大豆、蚕豆、冬豆、玉米等品种154个;经济作物有棉花品种4个,油菜品种8个,芝麻品种6个,花生品种6个,苎麻品种4个。水果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梨、桃、杨梅、柑橘、甜橙(化红)、葡萄、柚等。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种类众多,是江西的天然药库。据1984年中药资源普查,发现资源品种313个,主要品种157个,数量较大的有白术、玄参、生地、半夏、车前子、桔梗、何首乌、白头翁、葛根、茯苓、黄精、百合、山药等41个品种。全县种植及野生中药材蕴藏量约5000吨左右。五是矿产资源。修水县矿藏储量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35种,矿种多、分布广、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主要矿产有钨、石英、金、大理石、长石、石煤、石灰石、瓷土、花岗岩、青石板等。钨矿储量丰富,总储量约24.4万多吨。主要分布在港口、布甲、黄港、黄坳等地。香炉山钨产品位最高,储量最大。石英资源可采储量达200万吨,远景储量3000多万吨。石煤是修水县非金属矿的主要矿产,分布很广,可靠储量47.7亿吨,石煤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钒、铀、铬、铝。瓷土储量约2500万吨,分布在古市、义宁等地;陶土储量7000万吨。大理石分布在港口、横山、四都等地,储量丰富。
【概况】 商代属艾侯国,立都于今渣津镇龙岗坪。春秋战国为艾邑域地,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艾县,属豫章郡。新莽时改治瀚,东汉光武时复名艾县。中平时设西平县,治今全丰镇。建安四年(199年),设西安县,治今宁州镇黄田里;艾、西平、西安三县并存。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西安县改为豫章县。东晋时艾、西平、西安三县同属江州。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年),西安县境设豫宁郡,辖艾县、西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艾县、西平、西安县,并入建昌县,治今永修县艾城,属洪都总管府。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设西平县。武后长安四年(704年),设武宁县,辖今武宁、修水、铜鼓三县,治武宁县甘罗村。贞元三年(787年),西平县废。十六年(800年),分武宁县西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乡设分宁县,辖今修水、铜鼓二县,治常洲亥市(今义宁镇),属洪州。北宋初分宁县更名宁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宁县升为义宁军。隆兴元年(1163年),复为分宁县,属隆兴府。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分宁县为宁州,属龙兴路。明洪武初年宁州改为宁县,弘治十六年(1503年),复宁州,属南昌府。清沿明制,嘉庆六年(1801年),改为义宁州。宣统二年(1910年),析上崇乡、上武乡设铜鼓抚民厅,由义宁州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义宁州改名为义宁县。二年(1913年),废铜鼓厅设县,从义宁县析出;三年(1914年)3月,为避广西义宁县同名改称修水县,隶属省辖,同年改属浔阳道。十五年(1926年)道废,直隶省辖。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设13个行政区,属第二行政区,专署驻武宁;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设8个行政区,属第一行政区,专署驻武宁;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设9个行政区,属第二行政区,专署驻宜春。1928-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湘鄂赣边区建立苏维埃政权修铜宜奉县、修武崇通县、修通县、修铜县、平修铜县、修武通县,隶属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1949年6月县境解放,7月成立修水县人民政府,属袁州专区;9月划归九江专区,11月设10个区182个乡,1956年5月调整区划,设10个区94个乡镇,1958年8月撤乡设社,设5个区44个人民公社,1966年5月设8个区1个镇52个公社,1968年4月属九江地区,1983年7月至今属九江市管辖。1984年6月政社分开,设8个区1个镇52个乡,1996年1月撤区并乡,设18个镇18个乡。2015年,设19个镇,17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