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遇 【位置】章丘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部,泰山东北,黄河南岸;地理坐标: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邻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周村区、淄川区,南接泰安市岱岳区、济南市莱芜区,东北与邹平市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区相望。区政府驻地双山街道。 【境遇】区境东起普集街道麻秸村东北,西至龙山街道傅家庄西,宽37公里;南起垛庄镇南麦腰村南,北至黄河镇小刘家东北,长70公里。全区总面积171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30.8%、25.9%和43.3%。河、湖水面积20.1平方公里。境内南部群山绵亘,地势较高;中部多丘陵、平原;北部为平原、洼地。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米至200米之间,最高点南部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处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15米。 ............................................................................................... 地 质 南部属鲁西隆起区,北部为济阳凹陷区,属旋扭性构造鲁西系的外旋层部位,南北向与北西向压扭性断层发育。这些断层的垂直错动与水平侧移,严重破坏了古代沉积地层的连续性。特别是文祖断层,两盘南北向位移15公里,使断层两侧在地形、地质和地下水源等方面,形成显著的东西差异。地质构造形成普遍为单斜岩层,以块断为主,褶皱少见。岩层走向北西60°,倾向北东30°,倾角7°~13°。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齐全。山区自南而北分布为变质岩、石灰岩、页岩、煤层、火山喷出岩等,丘陵河谷和冲积平原则广泛分布泥岩,下部为淡水灰岩,上部为砂砾石层及各种土类。 ............................................................................................... 地 形 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长城岭绵延于南,长白山矗立于东。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为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处系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15米。 ............................................................................................... 气 候 2020 年度,章丘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年平均气温14.6℃,比常年偏高 0.9℃;极端最高气温为 37.6℃,比历年偏低3.1℃ ;极端最低气温-15.8℃,比历年偏 高 11.0 ℃。 年降水量 728.1 毫 米, 比常年多100.0 毫米。年日照时数2189.2小时,比常年偏少116.9 小时。 ............................................................................................... 水 文 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区属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绣江河,东、西巴漏河,漯河、巨野河等。黄河为西北界河,从历城区大沙滩西南入境,至黄河乡常家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27.08公里,年均径流量425亿立方米。小清河位于西北部,从历城区北柴家庄东北入境,至水寨镇小贾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18.8公里,年均径流量7.77亿立方米。绣江河,源于明水百脉泉,全长32.8公里,最后注入小清河。东巴漏河,在东南部,属季节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由石门入境,至相公庄镇寨子入漯河,全长34.4公里。西巴漏河,在中南部,属季节河,源于垛庄镇四角城北坡,至绣惠镇金盘村北入绣江河,全长68.8公里。漯河,于相公庄镇龙湾头上接东巴漏河,至刁镇东北入芽庄湖,全长28公里。巨野河,西支源于历城区大龙堂拔槊泉,东支源于北曹范村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入杜张水库,全长46.8公里。主要湖泊白云湖,在西北部,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水面积7.5平方公里,水深1~3米。芽庄湖,在市东北角,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水面积2.17平方公里,水深一般1.9米。 ............................................................................................... 土 壤 境内土壤共分4个土类,11个亚类,20个土属,87个土种。棕壤2326.6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垛庄镇官营一带,养分较贫乏,易流失,适种花生、地瓜、生姜和松、栎、板栗等。褐土8.8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 70.2%,分布在中南部,为境内主要土类,大部土体深厚,构型好,保水肥性强,适种多种作物,粮、棉高产稳产。水稻土374.0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0.3%,集中于明水泉北地带,水源充足,土体深厚,构型好,养分含量高,为境内最优土壤,适种水稻、菱、藕和其他水生作物。潮土3.48万公顷(含盐碱土9006.6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27.6%,集中于北部沿清、沿黄地带,土体深厚,埋水浅,结构差,养分含量低,水、肥、气、热不协调,多系低产土壤,经多年冲盐洗碱,加施肥料等,肥沃程度提高,可种花生、大豆、西瓜、红麻、向日葵、芦苇等。
章丘区行政区域,历经变迁。西部、西北部、正北、东北部边界都曾作过重大调整,唯南部齐长城始终为地区旧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部、西南部又作了重大调整。少昊,金天氏:属爽鸠氏。颛顼,高阳氏:创划九州,属青州。夏、商:东部先属逄伯陵,后隶薄姑氏;西部属谭国。周:东部属齐国,西部属谭国。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国,全境属齐国。齐国在章丘境内设有:平陵邑、宁邑、台邑、崔邑、赖邑。秦时属齐郡。今境内设平陵县。西汉时,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土鼓县、阳丘县、犭虎县、台县。吕后称制六年(前187),吕台封为吕王,割济南郡为吕王封邑。属吕国。国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阳丘县、猇、县、台县。八年(前180),吕后死,复属济南郡。新朝改属乐安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台治县、利城县。东汉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台县。三国魏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东平陵县、土鼓县、台县。西、晋属济南郡。郡治在今境内东平陵城,今境内设有:平陵县。东晋十六国时期,章丘先后隶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版图,这期间攻伐兼并战乱不绝,其辖县已不可考,属济南郡。北魏、东魏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土鼓县。北齐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平陵县、卫国县、高唐县。北周属济南郡。今境内设有:卫国县、高唐县。隋朝属齐郡。今境内设有:亭山县、章丘县、临济县、营城县、朝阳县。高唐县因与博州(今聊城市)之高唐县重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取县北章丘山为名,改名章丘县。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唐朝改郡为州,武德元年(618)新建邹州,属邹州。武德二年(619),新建谭州,改属谭州。今境内设有:临济县、章丘县、营城县、亭山县、平陵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齐州,今市境东南属淄州。北宋属济南府。景德三年(1006)置清平军,治所今境内黄河乡临济村。章丘县改属清平军。熙宁三年(1070),清平军降格为县级军,军驻地迁今刁镇旧军。章丘县还属济南郡。 金、南宋、元、明、清属济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丘)的名讳特颁上谕:丘旁加邑(右阝),“丘”成为“邱”(新造字),改读“期”(qi)音,章丘县也就成为章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恢复原名。民国属岱北道。1914年6月,改称济南道。1927年,废道,属山东省。1938年3月,属鲁北行署第十二督察区。1939年属泰安、莱芜、历城、淄川、博山、章丘、新泰七县边区联防办事处。1940年4月,属鲁中行政区泰山专区。1943年春,淄川、章丘、莱芜三县接合部新建一县,定名淄章莱边联县,章丘县由二个区划归该县。1944年春撤销淄章莱边联县。1945年8月,析章丘、历城二县各一部,新建章历县。章历县辖五个区,县政府驻章丘城。章丘县辖10个区,县政府驻埠村。二县均属鲁中行署泰山专区。1946年6月,章历县改属渤海行署清河专区。1950年4月,章丘、章历二县改属淄博专区。1953年7月,章丘、章历二县改属泰安专区。1953年9月5日,章历县撤销,合并入章丘县。县驻地由埠村迁章丘城。1958年8月,章丘县驻地由章丘城迁现驻地明水。1958年9月15日,泰安专区与济南合并,章丘县随同属济南市。1961年4月8日,泰安专区由济南市分出恢复原建制,章丘县回属泰安专区。1978年11月17日,章丘县由泰安专区划归济南市。1992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章丘撤县设市、辖区不变,由济南市代管。2016年12月22日,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