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市境介于北纬36°00′—36°30′,东经119°37′—120°12′之间,东西横距51千米,南北纵距54.3千米,陆地面积1324平方公里,海岸线25公里,辖4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65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87.1万人。胶州市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暖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1-14℃,适合居住养老。先后获评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首批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等称号。在全省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中荣获青岛市第一、全省第三,在青岛市科学发展电话民意测评中连续三年获评第一,群众对干部作风满意度评价连续三年位居青岛十区市首位。
胶州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现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重晶石、萤石、石墨、陶土、膨润土、珍珠岩、石英砂等。东南隅有25公里黄金海岸线,水产品有对虾、鲳鱼、黄姑鱼、带鱼、鲤鱼、罗非鱼、光鱼、河蟹、杂色蛤等200余种。境内有大沽河、胶莱河、胶河、墨水河、洋河等5条主要河流,山洲水库、青年水库等50座水库,水资源总量2.1亿立方米。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椒、果品、蔬菜等,胶州大白菜、胶州大椒干、“里岔黑”瘦肉型猪驰名中外。其中“胶州大白菜”成为青岛市首个原产地证明商标,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胶州拥有50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境内曾是春秋莒国、介国封地,唐朝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特设市舶司、胶西榷场,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金胶州”之美誉,滋养形成了胶州人民“包容友善、重商守信、弘文尚德”的人文传统。在区域归属上,胶州于1950年5月划归胶州专区,1956年2月划归昌潍专区,1958年10月划归青岛市,1961年5月重归昌潍专区,1978再划归青岛市。胶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以“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就有100多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同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八角鼓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秧歌节永久举办地。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首批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