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是孟子故里、千年古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辖16个镇街、1个经济开发区。邹城有山有水有资源。东部山清水秀,西部沃野平畴,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拥有峄山、凤凰山、连青山等六大山系、190余座山峰,111条河流纵横交错,114座水库星罗棋布,建成美丽乡村“A类村”328个,重点村覆盖率达到77%,粮食产量稳定在44万吨以上,草莓、核桃、樱桃、土豆等经济作物达到33.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1家,食用菌企业达到23家、种植面积达到2230万平方米。邹城重情重义重文化,自古文脉兴盛,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孟子思想、母教文化、邹鲁文化、伏羲文化交相辉映、积淀融合,素有“邹鲁圣地”之美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浸润着邹鲁大地,形成邹城人重情重义的价值取向。邹城宜居宜业宜旅游,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形成了孟子湖新区、东城区、老城区“三区组团”发展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3.1%,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形象。聚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和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营商环境。我们还拥有4A级、3A级景区18处,既可以登峄山、访“三孟”,也可以游国家湿地公园、赏百里邹东美景,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邹城兴工兴农兴商贸。近年来,邹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园区、城市、生态“三大经济”协调发展,打造了数字经济和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医药、机器人“1+5”主导产业,“四上”企业达到68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56家、过10亿元企业6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家。2022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挑战,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难中求成,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继续迈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同比增长0.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65元,同比增长5.6%。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锚定2035年率先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远景目标,倾力建设“三个新高地”“三个示范区”、实现“七个先行示范”,确保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000亿元、100亿元大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实现融合发展,民生事业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努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承接的中央、省市改革试点成效更加显著,一大批邹城经验、邹城路径、邹城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率先建成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样板区,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上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区域集成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高水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决定性成果,传统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培育壮大,基本形成以园区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为重要支撑的“一区一圈一带”现代产业体系,煤电产业占比降到30%,高新产业占比达到40%。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五大振兴”齐头并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活力迸发,现代农业迅猛发展,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更加幸福,形成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的示范样板,走出独具邹城特色的产业富农、人才助农、文化兴农、生态惠农、组织强农之路。努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推出更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城市。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6°44′30"-117°28′54",北纬35°9′12"-35°32′5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邹城市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辖16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1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15万,以汉族居民为主,另分布有回、满、布依、彝、苗、蒙古、黎、壮等23个少数民族。邹城市地貌景观复杂多样。其总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全市平均海拔77.8米。山区峰峦叠嶂,丘陵逶迤起伏,平原沃野千顷,三种地貌各占三分之一。邹城市属淮河流域,境内有泗河、沂河两大水系,包括大小河流40余条,大、中、小型水库110座。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泗河、白马河、城南大沙河、城前大沙河、大沂河、石墙河、龙河等13条;较大的水库有孟子湖、莫亭水库等。本市河流多发源于境内,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基本无客水入境。大部分河流属季节性间歇河,河道宽浅,源短流急,呈辐射状流向。河底多为沙质,河水含沙量大。邹城市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风光秀丽。邹城古称“邹鲁圣地”,是中国儒学发源地,夏代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初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邹城市历史悠久。据城南6公里处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野店遗址发掘证明,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间,境内即有东夷少昊氏族部落繁衍生息。至夏代,属徐州;殷商时,属奄国。周克商灭奄,封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后为子爵。鲁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被楚所灭,共传29世,历时252年。秦统一中国后始设驺县,隶属薛郡(一说汉置县)。西汉高后元年(187年)改属豫州鲁国。新莽时期一度废驺县设驺亭,后不久恢复。至北齐约700年间,历经魏、晋、刘宋、元魏各朝,仍置驺县,属鲁郡。在此期间,今境内西南部先后属橐县、高平侯国和高平县,西北部先后属南平县、黾平、南平阳侯国、平阳县和南平阳县。北魏时曾废卞县(今泗水县),亦并入驺县,后又析出。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阳县,隋废高平县先后将近驺之地并入。隋大业二年(606年)驺县属徐州鲁郡。唐初改驺为邹(一说晋时为邹),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改兖州为泰宁军,宋设京东西路袭庆府皆辖鲁郡,邹县隶属不变。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元丰六年(1083年)曾将邹县设置为镇,属仙源县(今曲阜市),元丰七年(1084年)复设邹县。至金代属山东西路(原京东西路)滕州。元代,邹县属山东行中书省益都路滕州。元末至正十四年(1354年)属济宁路兖州。明初属济宁府兖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清末设山东省兖沂曹济道兖州府,邹县属兖州府。1912年2月,废府后邹县属岱南道,1914年6月属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中,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为适应抗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1939年3月以津浦铁路邹县境内段为界,分为邹东、邹西两个县级行政区。1939年8月在邹西建立了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苏鲁豫区党委所辖之湖边地委。邹东地区于1939年12月建立了邹东办事处,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鲁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41年8月后,改属于鲁南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领导。1943年9月,邹县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945年8月,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公署第一专署。1948年8月建鲁中南行署后,邹县属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1949年8月,始属尼山专署;1950年5月,始属滕县专区;1953年7月后隶属济宁专区,后又改属济宁地区。1983年10月,撤济宁地区设济宁市,邹县为济宁市所辖县,1992年10月,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为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抗日战争中期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41——1956年),邹县区域内曾先后设立过几个县级人民行政区:1941年1月至7月,在邹西设湖东办事处;1943年9月至1944年10月,在邹西设湖东县,均隶属鲁南第一地委;1944年lO月至1946年4月、1946年10月至1956年3月,在今邹西南部先后二次设凫山县,隶属鲁南二专署;1944年5月至7月,在邹县南部曾设邹滕边办事处;1947年8月至11月,在邹县北部设曲泗邹县,均隶属于鲁南一行署:1947年12月至1953年8月,在邹县东部设白彦县,隶属于鲁南一专署。1935年至1948年6月,邹县除抗日民主政权所辖区域外曾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其间,1937年,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鲁西行署:1945年9月,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山东省第四办事处即鲁南办事处;1946年3月至 1947年5月,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鲁西南行署。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日军侵占邹县期间,邹县的伪政权先隶属于伪山东省鲁西道;1940年7月,改属伪山东省兖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