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概况
2023-12-19 11:24:14   |  浏览量:2

枣阳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水由东往西流,但无大的河流和水系。境内低岗较多,丘陵、漫岗、河畈三种地貌轮廓分明。枣阳属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严冬和酷暑时间相对较短,无霜期长。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种籽植物在千种以上,植被较丰富。境内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多种,其中,金红石、石榴子石矿储量分居亚洲和国内第一位。 1、地形地貌 枣阳位于中国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境内东北部为桐柏山余脉,南部为大洪山余脉。地表呈马鞍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是东北部鄂豫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最低点是西南部与襄州交界处的瓦子岗,海拔70米;地表构成境内水由东往西流的独特特点。随着山河走向,漫岗、平畈、低山丘陵三种地貌自然形成。 (1)漫岗   境内介于山河之间的东、西、北部和中部,是起伏的低岗岗地,分为北干、中干、南干三个岗系,其间单是以岗(坡)命名的村镇就超过500个,史称“九十九条岗”。以北宋神童诗人邢居实“春仲赋南征,岁暮复北走,歧路剧羊肠,重岗九十九”之诗为证。北干岗系,自玉皇顶沿县境北向西延伸至唐梓山,全长29.4公里。低山再蔓延成漫岗至沙河岸,较大漫岗有李楼岗、钱岗、沙子岗、姚岗、韩岗等5条,连绵漫岗与襄北、光北组成湖北著名的“三北岗地”。中干岗系,源于随州市的鸡鸣山和枣阳的大阜山,向西南延伸至太平岗,有榆树岗、随阳岗、太平岗3条平缓漫岗。南干丘陵岗系,主要分布在清潭、平林等地,较大的有长里岗、蛇身岗、三里岗、马家岗、蚯蚓岗等。 (2)平畈   境内滚河和黑青河流域的狭长地带,统称河畈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质较肥沃。面积约49.8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0%,地面海拔在70—110米之间。 (3)山脉   东北部桐柏山余脉向西延伸至唐梓山,向西南延伸至霸山,属低山丘陵地带,面积约为206.1万亩,约占全市面积的42%。其间耕地海拔在150—250米、山地在180—778.5米之间。桐柏山余脉主要有牛心山、玉皇顶、歇马岭、大阜山、唐梓山;南部属向西延伸的大洪山余脉,主要有光武山、摩棋山、黑石岭、梁家山、青峰岭等。 2、水系河流   枣阳属汉水流域,地表径流汇聚唐白河后注入汉江,内有小水系6支,大小河流180多条,承雨面积3514平方公里(入境客水284平方公里)。年总水量7.74亿立方米左右。 (1)支流水系 滚河水系  滚河古称白水、昆水,正源为随州市万福店农场境内的一支流(油坊河),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6%。河床上窄下宽,河道比降在7‰—2‰,有沙河、优良河、华阳河、大板桥、伍河、昆河、熊河、官沟、英河9条支流,另有25条小溪呈扇形向中间汇集,径流集中快,河床切割深,年平均总径流量六七亿立方米,冬季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 黑青河水系  境内称泥河,古称镇北河,源出太平唐梓山、三尖脑一带,向西南流经双河、太平、草店、徐寨至襄州境内入唐河,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汇合中等河沟2条、小河沟15条。沿途建有罗桥、刘桥2座中型和辛庄、马庄、莲花堰、杨庄、洪寨、双河、工联坝、打石场、王坡、石头河10座小(一)型水库,开发利用充分。 小黄河水系  小黄河,又称红砂河、苍龙河,即《水经注》之板桥水。源出河南省宋山和紫玉山,流经寺庄、湖河、杨垱,在襄州区的程河注入唐河,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有小河沟7条。沿途建有周桥、小黄河2座中型和唐梓山、赵桥2座小(一)型水库,开发利用较好。 三夹河水系  三夹河在河南省境内,古称溲水,俗名秋河,在新市邢川一带,有一条向西流入河南姚河的香冲支流,和一条汇集3条溪沟向西流入河南丑河的邢川支流。两条支流在枣阳境内承雨面积105平方公里,皆为深山峡谷,径流量大。兴建有邢川、烈士陵2座中型和丁庄小(一)型水库,拦截承雨面积32平方公里。 莺河水系  莺河,古称汝水,发源于青峰岭,流向宜城市境。境内有6条小河沟,分布于平林、车河的交界地区,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开发利用价值小,仅有些小型水利工程。 淳河水系  淳河,源于青峰岭的大古顶山,在耿集境内有2条支流,经耿集流入襄州区罗岗水库。枣阳境内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径流量大,建有仁河寨小(一)型水库。 (2)主要河流 沙河  古称浕水,因河床系无泥黄沙,元代改称沙河,为滚河北岸最大支流。发源于随州市境内的七尖峰和柴家山,全长80公里,流域面积717平方公里。沿途建有马鞍山、姚棚、沙河、黄河、石梯、北郊、吉河共7座中型水库和10座小(一)型水库,基本上控制了洪水灾害。 熊河  古称瀴水,为滚河南岸最大支流,发源于随、枣、宜三市相交的乌龙罐。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390平方公里,兴建有熊河(大型)、徐咀(中型)和3座小(一)型水库,开发利用较充分。 华阳河  源出大阜山南之华阳山,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220平方公里,沿途建有华阳河(大型)、西河(中型)以及金峡、白鹤山、五里桥、三道河 4处小(一)型水库。 优良河  滚河北部支流,发源于环城鸭子山。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建有东郊(中型)及三里、刘老庄、周家湾3座小(一)型水库。 昆河  古称鹦鹉水,又称清潭河,源出随州牧马岭。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此河流速快,河床切割较深,但山洪暴发时仍漫岸成灾。沿途兴建有清潭(中型)、浩巴堰、甘家冲、林湾、腰盆井4处小(一)型水库和6座小(二)型水库。 3、气候要素   枣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秋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降水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无霜期长,平均为232天,严冬酷暑时间短。 4、土壤植被   (1)土壤   枣阳系黄棕壤土向褐土过渡地带,土壤普查表明共有60个土种,归类合并为40个。主要有黄棕壤土、水稻土和潮土三大类型,分别占土壤面积的54.3%、42.71%和2.91%。 (2)植被 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的枣阳,属温带和亚热带植物过渡区,常绿针叶和落叶阔叶林相互混交,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森林植物景观具有多样性,成片山林主要分布在枣东部的新市、鹿头、刘升和枣南部的吴店、平林、熊集、王城等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土壤因子,既便于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的繁衍,又有利于藤本、灌木及乔木的生长,从而在境内发育成近十种不同的植被群落。在植被地带内,根据类型趋向的变化,大体划为大洪山余脉马尾松、枣东南松栎杂草、枣东北桐柏山余脉松栎、枣北低丘陵马尾松、枣中枣西北零星木本五个植被区。

南北兼有的植物资源、种类颇多的动物资源、储量丰富的矿藏是大自然对枣阳的恩赐,塑造了枣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天优势。(1)土地资源 枣阳市土地总面积3277平方千米,占襄阳市土地总面积的16.6%,占全省总面积的1.76%。其中耕地面积1607.21平方千米,园地面积79.62平方千米,林地面积618.43平方千米,草地面积81.84平方千米,村庄面积266.77平方千米,交通面积98.45平方千米,水利面积412.62平方千米,其他用地面积112.06平方千米,分别占总面积的49%、2.4%、18.9%、2.5%、8.2%、3%、12.6%、3.4%。(2)水资源 枣阳水资源总量为7.74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地表水资源量为6.6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2亿立方米。全市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4.7758亿立方米,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4.47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为0.31亿立方米;用水量分布大致为生产用水4.30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46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02亿立方米,年用水消耗量2.67亿立方米,耗水率55.8%。除滚河枣阳市琚湾全年水质评价,多数劣于Ⅲ类常为劣Ⅴ类外,监测的饮用水源地(刘桥水库、北郊水库)以及大型水库(华阳河水库、熊河水库),全年期水质评价均为Ⅲ类。(3)矿产资源 全市初步探明金红石(钛)、金、银、铜、铁、锰、铅、钒、锌等金属矿藏9种,储量最大的是金红石矿(钛);另有滑石、石榴子石、云母、钾长石、萤石、重晶石、岩盐、透辉石、膨润土、石膏石、冶金石英岩、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辉绿岩、建筑石料(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非金属矿藏20余种,又以金红石伴生矿床石榴子石储量为最多。枣阳30 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进行过地质详查或勘探的有金红石、饰面用花岗岩、石英岩、岩盐、膨润土等7种,大中小型矿床40 多个,总储量130亿吨以上。钛(金红石) 矿 位于鹿头镇大阜山,是我国最大的原生矿床。钛矿石品位2.45%,精矿储量535.59万吨,钛可广泛用于冶炼钛合金,制造优质电焊条、高档钛白涂料等。石榴子石为钛的伴生矿,品位为10.74%,储量2326.72万吨。铁矿 枣阳市内铁矿有三种类型:矽卡岩型铁矿(刘庄—谢湾矿区)、菱铁矿(洞尔山矿区)、片麻岩中的磁铁矿(王家大山矿区),全市保有铁矿资源储量307万吨,80%以上为贫铁矿石,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选矿成本高,开采不经济难于利用。岩盐与芒硝矿 位于兴隆镇南、王城西北六公里处。岩盐矿体长度1100-4000 米,厚度1.05-2.6米; 氯化钠平均含量20--30%,岩盐储量1140余万吨。钙芒硝矿含盐硝面积约15 平方公里,含盐硝地层厚420 米左右,有钙芒硝矿层17层,储量7500万吨。石英石矿 主要分布于新市赤眉山一带,储量约500 -700万吨,含二氧化硅98.57-99.6%.是制造玻璃、冶炼硅铁,净化自来水的良好原料。膨润土矿 集中于七方镇申冲村,属钙基膨润土,储量约1.8亿吨,可用于冶金、石油、化工、医药等方面。建筑用辉绿岩矿 位于兴隆、刘升交界处的大坝山、小坝山,面积1.375 平方公里。储量约2475 万立方米,是良好的铁路道渣材料。饰面用花岗岩 为枣阳新兴矿产,主要分布在新市镇,已发现范口、谢棚、垛沟矿产地3处。(4)植物资源 枣阳种籽植物在千种以上,有木本植物91科237属536种,草本植物928种;常见的木本植物有120多种树种,以松科、壳斗科、杨科为主,国家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杜仲、刺楸,其中水杉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银杏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受国家级保护古树名木160株(一级13株、二级48株、三级99株)。木本树种17类果树中共有144个品种,草本植物中常见野生草药有154种、主要园林花卉150余种。有6门30多科藻类水生植物,以及挺水、浮叶、混水、漂浮四大类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5)动物资源 全市有野生动物5纲21目7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纲8目19种。兽类有猕猴、狼、赤狐、貉、豺、黄腹、鼬、狗獾、猪獾、花面狸、豹猫、大灵猫、华南兔、赤腹松鼠等14种;鸟类有鸬鹚、芲鹭、大白鹭、白鹭、白鹳、灰雁、赤麻鸭、绿头鸭、茑、芲鹰、鸟雕、鸟灰鹞、金雕、猫头鹰、红腹锦鸡、红腹角雉、株颈斑鸠、楔尾绿、小杜鹃、白喉针尾雨燕、白腰雨燕、斑姬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家燕、虎纹伯劳、八哥、灰喜鹊、喜鹊、大嘴乌鸦、画眉、麻雀等33种;爬行类有平胸龟、草绿龙晰、脆蛇晰、五锦蛇、玉斑锦蛇、乌梢蛇、花红柳蛇、青处彪蛇、土布袋蛇等9种;两栖类有中国小鲵、中华大蟾蜍、虎纹蛙、沼蛙、湖北金线蛙、棘胸蛙、青蛙、中国林蛙、花姬蛙等9种。有鱼类18科65种,其中鲤鱼科(含四大家鱼)37种;原生、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四大类浮生动物,寡毛类、蛭类、瓣腮类、腹足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六大类底栖动物以及龟、鳖、虾类水生经济动物。(6)菌类 野生菌类有露水菌、栎树菌、松树菌、毛木耳、地耳(俗称地脸皮)等;人工培植菌类有黑木耳、白木耳、平菇、花菇、猴头菇、鸡腿菇、金针菇等。

商、西周 今境为唐国,属楚地小国。东周 唐国于公元前505年被楚所灭,今境属楚国。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今枣阳境内置蔡阳县(治所在今城西的蔡阳),属南阳郡。西汉 公元前45年(初元四年),划蔡阳县的白水(今吴店镇)、上唐(今随州市唐县镇)两个乡,置舂陵侯国(治所在今吴店镇北的古城),与蔡阳县同属荆州的南阳郡。东汉 建武六年(30年),光武帝刘秀命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后又分蔡阳县东北地带置襄乡县。今境时乃三县分治,同属南阳郡。汉献帝初(190—193年),升章陵为郡,辖蔡阳、襄乡两县。三国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降章陵郡为安昌县,立义阳郡(治所在安昌)辖8县。不久义阳郡废,安昌、襄乡和蔡阳三县同属南阳郡。西晋 初撤销襄乡县,并入蔡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恢复义阳郡(治所在安昌),辖新(野)、邓、随、蔡(阳)、安(昌)等12个县。东晋 今境安昌属义阳郡,蔡阳县归属无考。南北朝 今境内州、郡、县置,朝置夕改,变化无常。大致为:宋 安昌属司州的义阳郡,蔡阳县属雍州的新野郡,复设襄乡县属雍州的河南郡。齐 安昌、襄乡归属未变,升蔡阳为郡,隶属宁蛮府(治所在襄阳),辖东蔡阳、西蔡阳等6县。梁 沿用齐制。北魏 置南荆州(治所在安昌)。废襄乡县,置广昌县,立广昌郡管辖。分安昌地增设丰良县,立安昌郡管辖。置南雍州(治所在蔡阳),合并东蔡阳、西蔡阳为蔡阳县,立蔡阳郡管辖。西魏 改南荆州为昌州,辖安昌、广昌两郡。改南雍州为蔡州,辖蔡阳郡。此时,各郡辖县未变。后又分蔡阳郡地置千金郡,辖瀴源县;分蔡阳县地置南阳县,后改为双泉县。后周 沿用旧制。隋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以州统县。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昌县为枣阳县,属舂陵郡;并分丰良地置清潭县,又废丰良县并入舂陵县;废双泉、瀴源二县并入蔡阳县。炀帝大业初(605—618年),改州为郡,昌州改为舂陵郡(治所在枣阳),辖枣阳、舂陵、蔡阳、清潭(此四县在今枣阳境内)、上马、湖阳(此二县在今唐河县境)6县。唐 武德三年(620年),改舂陵郡为昌州(治所在枣阳),蔡阳县并入枣阳县,属昌州。武德五年(622年)改昌州为唐州。武德九年(626年),唐州治所迁沘阳(今河南唐河县),清潭县并入枣阳县。贞观元年(627年)舂陵县并入枣阳县。贞观十年(636年),枣阳改属随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枣阳县地置唐城县(今随州市唐县镇)。至此,枣阳疆域基本定型。五代 沿用唐制。宋 初(960—996年)依袭旧制。至道三年(997年),国分15路,枣阳县属京西路的随州。南渡后,枣阳沦为宋金战区。绍兴十二年(1142年),升枣阳为军,当年又降为县。嘉定十二年(1219年),枣阳再次县升军,属京西路。元 降枣阳军为县,属南阳府。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襄阳路。明 初沿用旧制。洪武九年(173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司,枣阳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次年撤枣阳县入宜城县,不久复为枣阳县。隆庆四年(1570年),鹿头店(今鹿头镇)设巡检司。清 初沿用旧制。康熙三年(164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枣阳隶属湖北布政司襄阳府。中华民国 二年(1913年),废除府制,枣阳县直属湖北省。次年5月,省下设道,枣阳初属鄂北道,后改襄阳道。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道,由省辖县,枣阳县属湖北省。1932年,省下设督察区,枣阳县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襄阳)。1937年,第八区改称第五区,枣阳县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改称鄂北办事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鄂北行署等。1945年10月,鄂北行署撤销,复称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枣阳隶属关系未变。1945年11月,中原军区部队解放枣阳,成立县民主政府,属鄂北专属,次月因部队转移撤销。1947年12月,刘邓大军所属部队解放枣阳,今境以襄花公路(316国道)为界,路北置枣阳县,属桐柏行署三专署;路南置随枣县、襄枣宜县同属江汉行署一专署。1949年5月,撤销随枣县、襄枣宜县,两县所辖原枣阳地区合并设枣南县(治所在熊集);同时,划清潭、平林入洪山县,属江汉行署一专属。同年8月,撤销枣南县并入枣阳县(治所在城关镇),属襄阳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枣阳县属湖北省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7月,洪山县撤销,清潭、平林复归枣阳。1981年,枣阳县属襄阳地区行署。1983年10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属襄樊市管辖。1988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枣阳县,建立枣阳市,延续至今,现属襄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