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左权县招商宣传视频
山西省左权县招商宣传视频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主脉西侧,辖8个乡镇、1个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个省级文旅示范区,160个行政村,14.5万人。全县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县情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属晋,东汉末年始置辽河县,曾易名辽阳、辽州、辽县等。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师司令部等150多个机关单位在此驻扎五年之久,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抗战。1942年9月为纪念在此殉国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易名为左权县。是全国颇具盛名的“歌舞之乡”,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左权开花调”、小花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风景名胜众多。现有革命纪念地150多处、名胜古迹44处、自然景点800余处,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市级文保单位6处,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按照“三三制”原则召开的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诞生于此。旅游资源独特,涵盖2个主类、9个亚类、34个基本类型,一级旅游资源12处、二级旅游资源23处,国家A级景区景点7个,其中4A级2个、3A级5个,省级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 生态环境优良。左权山清水秀,境内平均海拔1100米,香烟岭、老寒岭、十字岭等七道山脉纵横交织,清漳河东西两源于县境内交汇,全县拥有大小河流2260余条,中型水库两座,总库容达1.2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达1.4亿立方米,占全市的13%,是全省富水县之一。全县各类林地面积209万亩,核桃经济林种植面积36万亩,“左权绵核桃”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58%,38%,是山西省林业生态县。 矿产资源丰富。全县矿产资源种类达30余种,煤炭储量55亿吨,属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年核定产能1860万吨,煤层气储量969亿立方米。铁矿储量达6000万吨,铝土矿、铬铁矿、磷钛磁铁矿等开发潜力巨大。依托资源开发,形成了齐全的工业门类,煤、电、建材、冶金等支柱产业日益凸显,是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 交通区位独特。左权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东与邢台、武安搭界,南与长治、邯郸相邻,西接榆次、太原,北通阳泉、石家庄,素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532公里,国道207线和阳黎高速纵贯南北,省道319线和汾邢高速横穿东西,形成“双十字”公路交通骨架,县境内阳涉铁路、墨左铁路交接相通,道路交通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 发展活力迸发。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8亿元,同比增长4.1%,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4亿元,同比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8亿元,同比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6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1元,同比增长8.2%,增幅全市第一。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七连冠)、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红色文化体验旅游名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百佳国税地税合作县级示范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县等多项荣誉。
左权县境是华北地层大区山西地层区太行山分区的一部分。出露地层按层序由老至新有: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灰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分布,除新生界地层外,中东部上太古界地层呈南北向出露,中元古界之后三叠系地层西部由东向西、由老至新依次出露;东部由西向东依次为中元古界—下古生界渐次出露。地层总体倾向为西部向西南、东部向东倾斜。县境内岩浆岩不甚发育,主要分布于本县东部地区的五台系、长城系及寒武系地层出露区。按时代成因可分为太古代变质超基性岩、伟晶岩,元古代晚期辉绿岩和新生代玄武岩。左权县处于沁水坳陷和太行断裂(断折带)隆起两构造单元接壤部分,两单元在本区大致以和顺—左权—襄垣三县城连线为界。两者中的次级构造迥然有别。沁水坳陷以平缓褶皱为主,太行断折带以断裂为主。 太古代时期,左权县地处大洋之中。元古代初期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浅海海峡。在早古生代处于海水较浅的碳酸盐台地环境;晚古生代早期,处于滨海平原环境。之后逐渐远离海洋,处于内陆河湖环境,到距今1亿年前后,山西大地褶皱隆起。后来,河北平原不断下陷,使这里遭受剧烈侵蚀、剥蚀,逐渐形成西、北、东三面高,中南部低下的地势形态。西北部海拔大部在12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2141米。东南部地势低,海拔大部在1000米左右,最低处仅650米。相对高差1491米。全县仅清漳流域有少面积的平川地外,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0%。全境地形区域可分为土石山区、深石山区、山间河谷区三部分。全境内有大小山峰420余座,均为太行山脉的分支。主要山脉有香烟岭、老寒岭、武乡岭、十字岭、界石岭、界碑山、武军山。左权县内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国土总面积为20.20万公顷,其中,耕地1.72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54%。土壤大体分为山地草甸土、褐土、草甸土三个土类。境内海拔高差较大,自然条件不同,植被群落、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也比较复杂。县内河多泉广,常年径流量为1403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686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984万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8400万立方米。地下矿产资源类多质优量丰,境内矿产30余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6种、非金属23种。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左权县历史悠久,县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桐峪马家坪黄龙洞出土文物,标志着4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即在此繁衍生息。夏时属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时,属涅氏县,隶属上党郡。东汉延康元年(220)始置轑河县,治所轑阳故城,属乐平郡。三国时属魏,隶属于乐平郡。西晋泰始元年(265)易名为轑阳县,属乐平郡。东晋十六国战乱时期,隶属变换频繁,建兴四年(316)属汉(前赵);大兴二年(319)属赵(后赵);升平二年(358)属燕(前燕);太和五年(370)属秦(前秦);太元十一年(386)属后燕,二十一年(396)属魏(北魏)。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轑阳县并入乡县(今武乡);孝昌二年(526)恢复县置,将“轑”改为“辽”,即辽阳县,属乐平郡;北齐天宝五年(566),再度并入乡县。隋时,开皇十年(590),复置县,改名为辽山县,属并州;十六年(596),境内新置交漳县,是年始置辽州(治所辽阳故城),辖辽山、交漳二县;大业二年(606)废州,撤交漳县并入辽山县,属并州。唐代仍为辽山县,随州治变化先后隶属于辽州、箕州、仪州、乐平郡、仪州。五代十国时期,县置未变,后梁开平三年(909),仪州复名辽州,辽山县属辽州;十国时,辽州为北汉国十二州之一,辽山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辽州,降平城、和顺二县为镇,入辽山县,隶平定军;元丰八年(1085),复置辽州,辽山属辽州。金时县置未变,辽山属辽州,隶属河东南路。元代县置未变,辽山属辽州,隶属晋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裁辽山县并入辽州,隶属山西布政使司,升辽州为直隶州,辖榆社、和顺二县;清雍正九年(1731),山西恢复道制,辽州隶属冀宁道。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州,辽州改名为辽县;民国3年(1914),隶冀宁道;民国16年(1927)废道,直隶山西省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辽县隶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公署。1939年7月,日军占据县城,辽县抗日民主政府移驻西黄漳村,隶属太行第三专区。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以平辽公路为界划县境西北部置辽西县,县抗日政府驻蒿沟村,隶属太行三专区。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于县境内麻田十字岭壮烈牺牲,为纪念左权将军,是年9月,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辽县易名左权县。1943年,辽西县改属太行二专区;1945年4月,县城光复,辽西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11月,左权、辽西两县合并为左权县,隶属于太行二专区。1949年1月,太行第二专区易名左权专区,同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左权专区,左权县隶属于榆次专区。1958年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属山西省晋中地区。2000年10月,晋中撤地建市,左权县隶属山西省晋中市。2016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