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集区招商视频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宣传视频

地区
安徽省 > 淮南市 > 谢家集区
浏览量
12次
发布于
2024-06-12 16:52:24
区县介绍

谢家集区处于淮南市中部,位于历史名山八公山下,北临淮河,南与长丰县接壤,西与寿县比邻。1961年10月区级行政管理单位成立,2004年6月原属长丰县的杨公镇、孤堆回族乡、孙庙乡划入。现辖六个乡镇、五个街道和一个工业园区(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辖区面积275.7平方公里,人口22.2万。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淮南王刘安曾在此地著述《淮南子》。这里演绎过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区内保留有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墓、楚幽王陵遗存、清朝水师提督杨歧珍墓、赖山集清真寺等历史文化古迹。

 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谢家集区地处淮南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中心位置。淮河、东淝河与规划建设的江淮运河共同构成黄金水道。102省道、合淮阜高速公路、商合杭高铁穿境而过,高速公路淮南西出口坐落其间,毗邻高铁站,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70公里。 农业物产丰饶,自然景观优美。区内农业资源丰富,拥有14万亩良田、8万亩优质水面,农作物种类有70余种,盛产优质豆类、薯类、水产品等。瓦埠湖出产的银鱼、瓦虾和刀鱼素有“瓦埠湖三秀”美名。境内有省级风景区卧龙山森林公园、八公山余脉车路山、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瓦埠湖和乳山水库等秀丽自然景观。

地理地貌一、地理位置  谢家集区位于淮南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16°54′~117°0′与北纬32°32′~32°39′之间。总面积275.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辖区东与田家庵区接壤,南及西南方与寿县以瓦埠湖、东淝河中间为界,西北与八公山区相连,北分二道河滩地与潘集区相交。最东端位于杨公镇杨祠村以东与田家庵区史院乡邵庄村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孙庙乡柯湖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西端位于唐山镇乳山村花山顶部;最北端位于望峰岗镇二道河农场机耕队大坝北侧。二、地质地貌  区境地层发育基本齐全,但大部分地区均被冲积层覆盖,基岩出露仅限于中部低山丘陵(八公山、舜耕山等低山),出露地层以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为主,古老的变质岩系局限在打石山一罗山南麓一线零星分布,其他地层偶尔见于地表。区境位于淮南复向斜南翼,间夹于舜耕山与阜(阳)凤(台)两大逆冲推覆构造之间。沿罗山一打石山出露地层以震旦、寒武、奥陶系石灰岩为主,前震旦系变质岩和古近系地层零星分布。山南的寿县一老人仓断层与合肥坳陷相接;山北第四系覆盖层下大面积赋存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李郢孜、谢家集各矿坐落在煤系之上。区境东、西两部分地质特征有显著差异,西部地质情况简单,东部复杂。西部谢家集煤系之上直接覆盖第四纪冲积层,冲积层一般厚20米。东部李郢孜煤系之上盖有逆冲推覆断裂形成的片麻岩、石灰岩岩帽,推覆断层呈坡状起伏形态。因此,煤系埋藏深浅不一,同时有古近系地层不整合于煤系或岩帽之上,古近系最大厚度893米,往东超过1200米。  区境在淮南西部,南靠瓦埠湖,西南有东淝河,淮河从区境北部穿过。丘陵自西北至东南绵亘于中部,占区境总面积的19.7%;天然湖泊分布四周,因采煤而形成的大、小塌陷区相嵌其间,水面占区境总面积的6%;平原洼地占区境总面积的74. 3%。区境地貌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4个类型:  一、南部滨湖平原区  南自瓦埠湖北岸,北至唐山镇和李郢孜镇西南,西抵东淝河,面积15.4平方公里。  二、中部低山丘陵区  其为八公山、舜耕山余脉,西起卧龙山水库西南角,沿唐山镇北,李郢孜镇西,望峰岗镇南绵延起伏,呈带状,贯穿于区境中部,面积18.7平方公8里。峰脊为东南、西北向。丘陵主体基岩由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灰岩、页岩、砂页等组成,以灰岩为主。标高一般在50~200米,最高的犁锏山高200米。100米以下的中丘和浅丘,脊线无一定方面,坡度平缓,小于15。~20。,丘顶多呈浑圆状态。  三、城镇境内及周围波状平原区  位于低山丘陵以北,面积29.8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为南部低山丘缓冲地带。因采煤塌陷区切割及低山丘陵的起伏,多呈岗、塝、块相间状态。   四、河间平原区  西至谢三矿南,东至十涧湖,北抵二道河农场中部,南达水张铁路边界,面积约31.9平方公里。一般高度为海拔15. 7~22米之间。其为第四纪更新地层,基质是黄河、淮河流域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