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区招商视频

历下区

地区
山东省 > 济南市 > 历下区
浏览量
9次
发布于
2024-09-05 16:42:53
区县介绍

历下区位于济南市东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35'34"~ 36°42'30",东经 117°0'16"~117°10'24",东与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接,南北与历城区相接,西、西北与市中区和天桥区相邻。总面积100.89平方公里。

历下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北临济阳坳陷。地质情况比较简单,历下区南部即黑虎泉以南至千佛山一带,分布着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和中统的海项沉积的碳酸盐地层。下统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它的上部含燧石结核和条带,地层厚度为106.63米;中统按照沉积旋回划分为3组6段,每组的下段岩性为薄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夹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厚度为31.63~46.70米,每组的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石灰岩和豹皮状石灰岩,厚度为121.09~226.46米,产珠角石化石,中统厚度为678.64米。这些地层呈单斜构造,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平缓,一般8度左右。在千佛山西南侧发育的是千佛山断层,长约25公里,呈320~350度走向,倾向南西,倾角78度,上盘下降,断层带内构造角砾岩带宽度不一,宽者五六米,窄者仅数十厘米。千佛山断层沿北北西方向通过趵突泉附近,至今仍有活动。历下区中、北部为第四系松散层。松散层之下即为隐伏的济南辉长岩体,岩体平面形态近东西向椭圆状,西头周边呈月形弯曲,东头分成两叉、形似鱼尾、岩体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分布面积430平方公里。主要岩性为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辉长岩等。岩体属于浅成至半深成相,产状为向北倾伏的复杂岩盖,它的侵入时代是晚白垩纪燕山期。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底山丘陵,属泰山山地北支,由罗袁寺顶、金刚垛、将军帽等山峰组成了东西向的主山脉,主山脉又向北伸出南北走向的侧支,如燕子山、洄龙山、野峪顶等。北部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其上分布有五顶茂陵山、鳌角山、波萝山等五座孤峰。区内平均海拔102米,最高为白云山、海拔545.4米,最低处海拔24米。

因在历山(今千佛山)之下故名历下。春秋战国属齐国。秦属济北郡,称历下邑。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治所在历下。晋永嘉(307~312年)后,济南郡治所由平陵城迁至历城县。隋唐属齐州历城县,宋代属济南府历城县,元代属济南路历城县。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历下古城为省、府、县三级官府所在地。清代属济南府历城县。1913年属岱北道历城县,1914年属济南道历城县。1929年设立济南市,现辖区为1948年9月济南解放时济南市第一、二、三区的全部,第四、八、十区及历城县的一部分。1951年1月,城区改称第二区,第三区改称第一区,同年6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1955年1月,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称第一区,区机关驻舜井街和宽厚所街44号, 辖9个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第一区改称历下区。1966年8月,历下区改称红卫区,1970年01月13日,成立中共红卫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1973年7月,济南市红卫区复称历下区。